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广西彝族的服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广西彝族的服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广西彝族分布地区?
广西彝族人口共计7000多人,主要分布在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德峨、克长、者浪、岩茶等4个乡的10多个村和那坡县城厢、百都、下华3个乡的9个村寨,余者居住在西林、田林县内。 广西彝族是在不同时期从滇黔等地迁来的,何时迁入,说法不一,但至迟在明代初年已陆续迁入隆林等地,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广西的彝族,按当地习惯说法,可分为黑彝、白彝、红彝三种(这里主要是按衣饰分,而不是等级意义上的黑彝、白彝之分),居住在隆林、西林县(自治县)的彝族基本上是黑彝。他们一部分来自滇西,一部分来自云南的东川、会泽、曲靖一带,经黔西南迁入隆林、西林。其语言、衣饰、习俗与四川凉山、黔西北、云南楚雄、大理等地的彝族相近,如尚黑色,男子头扎”英雄结”,身披”擦瓦尔”,女子着右衽滚边上衣、长裙、过火把节等。但现在隆林这部份彝族,原来的服饰、节日习俗已变化,与当地壮、汉族相同,语言仍与川、滇、黔的彝族相同。居住在那坡县的大部分彝族(如达腊、念华、者祥、坡报等村屯)是白彝,由滇南一带迁入。他们的语言、衣饰、习俗与滇南富宁一带彝族相同,尚白色,主要衣式为白衣(虽绣有各色丝线图案,但不掩白底色)、黑裤加黑头帕、花头格巾和绑腿,妇女腰佩大黑腰坏。最隆重的节日为跳公节,不过火把节。该地彝族与隆林彝族语言,衣饰,习俗都差别很大。居住在那坡县的坡伍、坡康、达汪等村屯的人数不多的部分彝族是红彝(又叫花彝),之所以叫红彝,据说是因为衣着花红且喜欢”吃红”,如过年节用猪血、鸡血染红糯饭,喝生血等。这部分彝族操另一种口语方言,与黑彝、白彝言语不相通。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全国彝族人口776万多人,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内。广西彝族人口共计7000多人,主要分布在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德峨、克长、者浪、岩茶等4个乡的10多个村和那坡县城厢、百都、下华3个乡的9个村寨,余者居住在西林、田林县内。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国内彝族总人口为776.23万人,其中:男性398.94万人,女性377.29万人;性别比为105.74。 国外彝族人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和美国、英国、法国。
服装有牛角头的是什么少数民族?
是苗族。
苗族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银角:落银角分三种类型,即西江型、施洞型、排调型。西江型银角两角分叉,主纹通常为二龙戏珠形象,龙身、珠体均为凸花,高出底面约1厘米。西江型银角因体积大而颇具恃色。其宽约85厘米,高约80厘米,饰件高度超过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即使在世界上也堪称一绝。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和语言文字,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其中蒙古族的服饰文化绝对是值得大书特书一笔的,蒙古族的服饰做工精致纹饰艳丽多彩且华贵,尤其以头饰之精美令人赞叹。蒙古族妇女的头饰形制多达数种,而且变化多端,过去人们手工制作的时候,蒙古族妇女的头饰很少有“撞衫”的时候。
不过在多彩的头饰中,很多人应该都见过这样一种,形似牛角的头饰,这种独特的头饰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这种造型夸张的头饰,看起来像是***剧中的夸张造型,而不是当地人日常的穿着,但是这恰恰是来自过去蒙古族喀尔喀部落的女子们的日常穿着,在清末和民国留下的老照片中,喀尔喀部的妇女就已经在穿着这种服饰了。
这种夸张的造型,从根源上来说是一种对于动物的原始崇拜,这种形似牛角的装饰,保留了喀尔喀蒙古人早期动物崇拜的特征,而且看起来十分地端庄大气。正是因为具有端庄大气的特征,在***剧中,对于蒙古族的贵妇服饰的设计,时常参照这种风格来进行,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只有喀尔喀和巴尔虎的妇女会广泛***用这种头饰。
但是在过去,这样庞大复杂的发饰,显然不适合日常劳作的时候使用,是当地的富贵人家或者贵族才能使用的。就像满清的旗头,到了中后期发展得越发夸张,到这个时候,说明这种装饰已经脱离了日常生活,只有纯粹的装饰作用,表明这些阶层已经摆脱了自己劳作为生的束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广西彝族的服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广西彝族的服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