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壮族服饰类别划分标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壮族服饰类别划分标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侗族壮族服饰差异?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男子装束,近城镇者与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有的头留顶发。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转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一般都喜欢戴银饰。
壮族的传统服饰具有这些特点:颜色通常蓝黑色为主,衣裤通常为短装,腰间会有束带,外观上很普通而且很大方,当然也很端庄和得体。如果是女性壮族服饰,一般会有花边的装饰,分裙装和裤装。
汉服是壮族服饰么?
汉服不是少数民族服装。汉服是我国传统的服装,但却不属于少数民族服饰,因为我国有56个民族,包括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少数名族所特有的服饰才被称为是少数民族服饰。但是汉服也不是汉族特有的服装,更不是汉朝时期的服饰,很多人都会以为汉服就是汉族特有的服装是错误的。
首先,汉服不是壮族的服饰。
汉服是汉族的服饰。
1、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2、与***一词类似,汉服中的“汉”字的词义外延亦存在着由汉朝扩大为整个民族指称的过程。如《马王堆三号墓遣册》关于“汉服”最早的记载:“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中的“汉服”是指汉朝的服饰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而成书于唐朝的《蛮书》的记载:“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中的“汉服”指的则是***的服饰礼仪制度。
3、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壮族的服装有哪些特点?
壮族人民的服饰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习惯,它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服饰有本民族的传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大多数壮族人的衣已经与当地的汉族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有山区里参与社会活动较少的壮族妇女,至今的衣着还保持古代沿袭下来的传统特色。
现在在广西各地的节庆活动中看到的壮族妇女饺子形状的头饰形象根本不是传统壮族的女子头饰。传统里,壮族老年妇女头上留长发,不结髻,翻过额头打一个旋转,扎上40多厘米长的黑布巾;青年女子头心留发,四周剪披衽,也不结髻,翻过额头用白手巾包扎;童年的女孩剃光头,戴花布帽。
壮族服装几乎都是“升级版”的,节日里穿穿打造热闹氛围。传统上,有些地方的壮族妇女上穿黑色无领破胸对扣衣,下身穿裙或度裤,有些地方则是短衣、短裙、长裤。衣至腰间,可以盖裙头及裤头,右衽。
壮族服装以黑、蓝、白三色为主。历史上,壮族没有黑衣壮、蓝衣壮、短衣壮等等的分支或说法。传统的壮族妇女以黑衣、黑裙为礼服,只有结婚、访亲、做客、喜庆或冬天才穿,夏秋季是很少穿的。白色长裙通常是劳动时候穿。大年初一、出嫁、饮喜酒、访亲这四项活动,必须得穿黑衣裙,特别是出嫁和饮喜酒,绝对不能穿蓝色衣裙,更不能穿白色衣裙,否则被认为不吉祥的征兆,因为只有丧事的家才穿白色的。
传统上的壮族男子衣着是大襟,没有衣领,右衽,扣子扣到右边。
时至新时代,在服装上已区别不出谁是壮族人谁是汉族人了。社会在发展,民族也融合,中华各民族,团结和睦一家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壮族服饰类别划分标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壮族服饰类别划分标准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