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云南弥渡彝族服饰介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云南弥渡彝族服饰介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民族四大歌曲?
1.《小河淌水》
龚琳娜
《小河淌水》是尹宜公创作于1947年的一首云南民歌,流行于云南大理弥渡地区,歌词质朴自然,感情真挚,表现出少女的活力与纯情,是一首非常经典的民歌作品,也是云南地区汉族民歌的代表,有很多位歌唱家演唱过这首民歌,其中以朱逢博演唱的最令人陶醉。
2.《月光下的凤尾竹》
傣族装束
《月光下的凤尾竹》是倪维德作词,施光南创作的傣族歌曲,该曲以葫芦丝演奏的轻音乐版本最为常见,最早见于歌唱家于淑珍的歌唱版本,这是一首优雅而抒情的民歌,歌曲中着重描述了傣族青年男女太恋爱时的场景,体现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
四大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阳箫鼓》、《汉宫秋月》
1、《高山流水》,中国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2、《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根据《太音补遗》和《蕉庵琴谱》所载,相传原本是晋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后来改编为古琴曲。
3、《夕阳箫鼓》为古代中国琵琶曲文曲中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此曲为琵琶曲中的大文套,由此曲改编的古筝曲名为《春江花月夜》,此曲最迟在十八世纪就流传在江南一带。
4、《汉宫秋月》是中国名曲。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汉宫秋月》现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筝曲、江南丝竹等。主要表达的是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农村正月十五、十六闹元宵,都有什么民间绝活节目?
第一 玩的地方有逛庙会,基本庙会里面吃喝玩都有,有些大点庙会还有曲艺表演武术表演。还猜灯迷等一一系列表演。
第二 就吃主要吃汤圆,这一天其他没有什么。
第三就村与村互动。我们这有扭秧歌 舞龙 跑悍船 还有三句半有钱的的村会请戏班子唱戏等活动。下面附上最有特色跑悍船
排练照片,上班没有看到现场表演
谢邀!在我老家,闹元宵时能称得上绝活表演的,是我曾经在头条上介绍过的家乡锣鼓。就是那欢天喜地震耳欲聋的"十番锣鼓",老人们都叫"十番家艺"。
常见的舞狮舞龙划旱船,固然也很好看,舞狮舞龙的人也颇有一些功夫(比如狮子上高台等),但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还是十番家艺。
这种家艺,总是在红白喜事,节日庆典时开打。一面不是很大的鼓,掌鼓的人就是这个团队的指挥。他手里的打鼓小棒在鼓上比划几下,然后在鼓上一点顿时就会锣鼓喧天。那节奏,那声调真是好听极了,能传过大堤,飘入云端。最绝的是会飞"马锣"(一种圆形小铜锣)的人,真是高手啊,手里转动的小锣一下摔出去好高好高,敲打的声音也如人唱歌一样,飙到天空。只见摔出去的小锣又稳稳地接在艺人手里,观看时提上嗓子眼的心才放了下来。
其实也根本不用担心,这些会耍的艺人已练就了极好的功夫。听老人们说,如果有好几堂锣鼓聚到了一起,那种比试的场面,特别壮观。一片比一片飞得高的小锣,就像钻入云端的雀鸟,此起彼伏。据说还有高手,从屋外扔出锣,又穿门而过,到房屋天井里去接,真是绝妙无比!
这种喜庆的家艺,今年不知是否又在家乡开打起来,我真想重温这美好的记忆。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是省份,每个地方过元宵节都有各自的特点,各个少数民族都有着本民族独具特色的庆祝方式。在此,略举几个地方过元宵节的风俗。
景谷傣族:元宵节捏粑粑
普洱景谷,少数民族众多,这里既有着汉族传统的元宵习俗,也有许多独特的少数民族习俗。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而景谷傣家人却喜欢捏三尖角粑粑。三尖角粑粑是景谷县家喻户晓的传统美食,也是景谷人待客的佳品。三尖角粑粑的特点是形状如同菱角,皮薄馅多,鲜美香甜,口感柔和,糯而不腻,口味多样。景谷傣家人,有大年三十舂糯米粑粑,正月十五捏三尖角粑粑的习俗。
景颇族:目脑纵歌
景颇族支系叫“目瑙”, 载瓦、龙峨、勒期等支系称“纵歌”,现在统称为“目瑙纵歌”,其本意均为“跳舞”,一般在宽大的广场或草坪上举行。。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期2天~6天,取双不取单。
白族:灯会
大理白族对元宵节格外重视,正月十五当天往往要耍龙、舞狮,还组织“金花歌舞队”大闹元宵;而大理的弥渡县的花灯唱元宵更是热闹非凡,让人们充分领略云南民间文化的无穷魅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云南弥渡彝族服饰介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云南弥渡彝族服饰介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